《日本民藝與手工藝》一書介紹了日本各地的手工藝品,比如陶器、童玩、籐器、漆器……等;也訪談了推動民藝精神的推廣者,請他們解說民藝賞析二三事;最後附上了數個以手工藝產品聞名的地區與紀念館,方便旅人規劃巡藝之旅。其中在民藝品介紹部份列舉了三種手工製的毛刷產品,分別是和箒、棕櫚箒、棕櫚刷,就以此當作本文談料。
和箒與棕櫚箒分別是使用箒草以及被稱為「鬼毛」編織而成的掃帚,「鬼毛」指的是從棕櫚樹皮抽出來的纖維。將素材分類整理後,利用金屬線纏繞與編織技巧,藉著手藝人的巧手,打造出一支支乘載著大自然與歷史記憶的掃帚。
棕櫚刷則是屬於扭刷類的毛刷民藝,將棕櫚或油棕纖維放在兩條金屬線之間,扭轉兩條金屬線,藉著金屬之間的扭絞力咬住纖維,毛料進行修剪後接著利用金屬良好的延展性做出各種造型,比如說百年老店龜の子束子的毛刷代表作,就是做成大小適中滿把握的環狀扭刷,拿來清潔碗盤特別順手。以台灣常見的清潔用品來說,大概就是用熟透的絲瓜做的菜瓜布了吧。
書中也特別強調了藝品背後的歷史傳承與美感的培養,讓手工製的器物更能以「人」為本位,民藝者,民眾的手工藝;除了實用性考量以外,也能夠作為時不時把玩的藝術品與飾品以豐富心靈。及此,想到之前去葡萄牙奧比多斯古鎮旅行看到的一幕:
诶不是,整個小鎮乃至於店面將古意維護得那麼好,為什麼會有一支大桃紅的塑膠毛掃把啊啊啊啊???用一支植物纖維為基底的掃帚不好嗎?巫婆騎掃帚的傳說不是源自於歐洲嗎?
想到之前介紹的時尚掃帚,放在和式風格的裝潢中大概也會顯得突兀─這或許就是《日本民藝與手工藝》想要傳達的吧,不單是個品,而是整體的協調與劃一性的美感教育。
另一個面向,傳統手工的毛刷製作方式在現今的毛刷產業仍有一席之地,比如這款印刷機用的毛刷就是使用手工綁的方式,又或者像是宇野刷毛製作所的精品梳子,有經驗的師傅能夠穩定地取出固定毛量,並且依照素材狀況酌情調整,讓毛刷能夠更加耐用,機器就沒有辦法逐孔逐孔的調整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