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思豆腐,相傳為清朝乾隆年間,揚州梅花嶺天寧寺文思和尚所創,因以為名;係將香菇、冬筍,以及身為主角的豆腐切為細絲調製而成,網路上流傳的加入雞絲與火腿版本,估計已非創始風味。題外話,初次聽到文思豆腐的菜名,心想其細如絲應為紋絲,雖經谷歌溫馨小提醒「您是不是要查:文思豆腐」才知道其正確說法,紋絲豆腐搜尋結果卻比文思豆腐多出兩倍有餘,是故積非大概亦可成是。
絨球豆腐湯(Hydrangea Tofu Soup),也是將豆腐切成細絲,較諸文思豆腐不同之處,是絨球豆腐湯中的豆腐,會留數毫米的厚度不切絲,憑藉著廚師細心精準的刀工縱橫阡陌,將處理好的豆腐放在調好的羹湯後,豆腐花便會如絨球般地綻放。
行文至此,文思豆腐與絨球豆腐湯,究竟與毛刷有什麼關係啊?
前幾天與客人哈拉,偶然把一大束毛刷揉開,發覺與絨球豆腐有87分像,僅此而已。
原本是這樣:
揉開後變這樣:
最後,感謝 Eva「米粒刻字、雕殼成舟、豆腐切絲如髮。 」一段話開啟了不該開啟的開關,而能寫成這篇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