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ina-Marie Köppen在愛因荷芬設計學院 (Design Academy Eindhoven) 的畢展專題「Learn to Unlearn」,展出以毛刷與木材為創作媒材的物件,透過這些作品中刻意表現出的「缺陷」,反思設計製造這些日常生活器物時,能夠擁有更多的可能性。
這個創作發想源自於人與物件之間的交互影響: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各種鍋碗瓢盆桌椅,是怎麼演變成如今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形狀呢?這些物品怎麼樣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樣態?藉著這些看似不便且悖於常理的設計,回頭思索各種物件的初始理念,不僅讓我們能夠想想生活周遭用品在製造的時候,所制訂各個規格其背後的道理,也可以讓我們在使用它們時,迸發出其他不同的使用可能。
雙握柄地板刷
比如說這支有兩個短握把的地板刷,在地板刷的世界裡,肯定是極其不稱手且難以使用的,那麼問題就衍生出來了:一開始的地板刷有握柄嗎?還是只有刷柄的部分,因為彎腰施力不便而衍生出握柄的?怎麼樣的刷子才是好的地板刷?是為了好施力,握把要夠長嗎?刷毛的排列要更密集嗎?毛刷的角度會影響使用嗎?毛刷刷柄的長度多少才是最適合的?由此發想,也就達到了這件作品的目的。
毛刷載重架
又或者像是這件作品,原型是打造類似俗稱烏龜的平板載重車,但是這件作品卻刻意將底部車輪換成毛刷,且沒有上方承重板。以平板載重車的角度,這顯然不是一個好的產品:底下不便於推動,上方中空不易承載物品。那麼我們就可以思考說,一台好的平板載重車需要具備什麼條件呢?又或者平板載重車就只能拿來載重嗎?它何嘗不能當作小孩子的玩具?而事實上,也是有毛刷產品會用來代替輪軸來承重的。
超長毛手刷
接著看到這件毛刷長度超級長的手刷,不禁想:這不就是握柄比較短的拂塵嗎?看著揮舞著手刷的照片,不就是小時候看著武俠小說時,腦內小劇場揮舞長鞭與拂塵的打鬥畫面嗎?
也想到了之前看到的甲子園書法大賽影片:
知拙‧見本
使用這個思考方式,套到我們所從事的產業與產品上,我們習以為常的慣例是怎麼演變而來的呢?當初各個思考點上如果略有不同,會帶來怎麼樣不同的風景?舉例來說,一般植毛式輪刷的製造方式上,植毛孔與軸心是呈垂直方向的;如果植毛孔略斜,清潔效果會更好嗎?又或者,管刷除了常見的清潔與過濾功能外,有沒有其他領域的應用?這個展出帶給我們的,是看見了日常事物背後,更多的可能性。
下面是其他的作品:
Lina-Marie Köppen 的更多作品:https://www.behance.net/linamariekoeppen
Lina-Marie Köppen 的個人網站:https://www.limako.de/
Learn to Unlearn深入介紹:https://www.gessato.com/learn-to-unlearn-lina-marie-koppen/
圖片來源:http://cargocollective.com/thisispaper/Lina-Marie-Koppen-Learn-to-Unlearn